市社科联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述评
来源: 市社科联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21-12-30     |     [大   中   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走出象牙塔,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市社科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精神,策划并实施“我为群众办实事,社科专家走基层”活动,引导广大社科工作者走出书斋、走出象牙塔,走到基层一线、走到火热的生产生活前沿,在基层一线研究思考,在生产前沿宣讲阐释,形成了《社科专家走基层》系列调研报告,并拍摄制作系列电视理论专题片,成为把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与我市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成功尝试。
守正创新——理论宣传探索新方式方法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研究和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为了弥合客观存在的“理论鸿沟”,就需要创新方式方法,宣传普及社科理论知识。而带领社科专家学者走到基层一线,送社科理论知识到群众身边,应该成为社科工作新的探索。
市社科联采取调查研究、理论宣传、社科普及一体化推动的方式,邀请社科专家深入乡镇村组、工厂车间调查研究,了解实情,以“社科专家下基层,田间地头释理论”的表现形式,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干部群众的生动实践相融合,探索出了理论宣传的新方式方法。
双脚粘泥——社科专家把学问做在大地上
脚上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感情,就有多少真学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就要组织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多深入基层调研,切实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经过认真梳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热点问题,最终选择了“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乡村振兴”“十堰市‘十四五’规划”“十堰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两山’理论实践创新”五个话题作为专家学者调查研究和宣讲阐释的主题。
主题一经确定,专家学者们主动请缨。社科人才资源富集,各学科各领域的社科工作者阵容整齐。为了推出精品、起到示范效果,社科联对相关专家学者从学力品行、学术造诣、语言表达、上镜效果等多重角度综合考量,优中选优。肖俊涛、李永彩、李江、程曾平、尉迟光斌等来自高校、党校、职能部门的5名专家学者成为五个主题的主讲人。
知易行难,5名专家面临的第一步任务就是调研。到基层一线做调查研究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专家们都是以个人身份和研究名义下沉到村镇社区、工厂车间,首选要解决联络对接、出行食宿、安全保障等一系列问题,然后还要解决访谈沟通、调查摸底、资料收集等问题。专家们在工作单位个个都是业务骨干,工作繁忙事务缠身,为了多到几次调研点位,多掌握第一手资料,只好一次又一次调换工作档期,经常牺牲周末休息时间。白天走访干部群众和企业负责人,晚上整理访谈提纲和档案资料,夜以继日、马不停蹄成了专家们习以为常的工作方式。
社科专家李永彩说,作为一名基层治理研究者,我的目光从没有离开过社区乡村,带着问题到基层,带回案例做学问,是一名研究者分内之事应尽之责。社科专家肖俊涛说,50余年间,十堰汽车产业经历了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历程,作为学者,只有走到基层走进车间,才能感受创业者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能领略十堰汽车产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才能回到案头写出大文章做出大学问。
讲好故事——社科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社科专家沉下身去,经过不谢努力,5篇调研报告带着泥土的芬芳新鲜出炉。调研报告文风鲜活,以基层一线“小故事”为切入点,阐释背后的“大理论”,用“解剖麻雀”的方式,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成功案例,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如何把纸上的好故事讲给广大干部群众听,如何让沾满泥土芬芳的社科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市社科联党组请来摄制组,决定让调研报告“活”起来——通过镜头讲出好故事,通过新媒体新技术传播好故事。
把调研报告拍摄成电视理论专题片,是社科联开展社科普及、理论宣传工作的一种新尝试。为了做好拍摄录制工作,社科联频繁联系专家与摄制组,沟通对接拍摄时间,选择踩点拍摄场地,修改制定拍摄方案。拿到电视样片后三校三审,工作人员、分管领导、主要领导一帧一帧看画面、一句一句审字幕,努力呈现出一集集完美生动的电视片。
在电视片中,走基层的专家学者化身为主讲专家,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走村入户,访贤问能,拉家常、摆事实、谈发展、讲感受。社区居民、致富能手、工厂业主等等纷纷出镜,聊生活、谈生产、说变化、话未来。镜头时而微观,对准人物拍摄丰富的面部表情,时而宏观,拉长焦距拍摄繁华闹市和宁静乡村,甚至放出航拍无人机,从空中俯瞰火热的生产生活场景。
电视片改变了“演播厅+专家讲述”为主的表达形式,采取“田野调查”式的拍摄模式,将录制地点从演播厅转移到火热真实的生活中,把专家语言、群众语言、镜头语言融会贯通,讲故事更容易让干部群众听得懂、能接受。市级电视台、网站、公众号等媒体纷纷播出,社科理论“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践行“四力”——社科专家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生动写照
走基层、搞调研,是认识新事物、获取新知识、进行新创造的重要途径。对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走基层发挥专业特长,在生产生活一线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不是一时应景之兴,更不是哗众邀宠之秀,而是长期的艰辛使命,是社会科学工作者咨政育人服务社会必备的基本素养。
参加“十堰社科专家走基层”活动的专家学者纷纷感叹:“当我们翻山越岭,把理性研究视角伸向基层一线之后,我们欣喜地发现了亟待研究的新领域、新课题,找到了将‘书香’对接‘地气’、理论联系实际、知识服务社会的新方法、新路径。这是我们走基层的原动力,也是我们做学问的归宿。”
在活动中得到专家当面答疑解惑的基层干部们说:“听了专家的讲解,更加明确了肩负的使命职责,提振了干事创业精气神,解开了心中的“困惑”,拨开了眼前的“迷雾”,增强了抓好基层工作的信心和底气。”
通过网络收看了《社科专家走基层》节目的群众留言:“以前专家学者正襟危坐讲理论,现在专家学者设身处地讲故事,把“天上跑的大道理”转化为“接地气的小故事”,既听得懂又喜欢听,这是老百姓欢迎的科普节目。”
习近平总书记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时代呼唤广大社科专家到基层去,让社科研究、社科理论走进百姓生活,从基层调研中发现问题、寻找思路、探讨对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决策服务。(王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