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好源头水,共建和美乡村——市审计局驻村帮扶生态环境治理纪实

来源: 市审计局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24-04-15     |     [      ]

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高标准治理好农村生活污水,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确保一库碧水永续北送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市审计局按照市委、市政府驻村帮扶职责任务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部署,以汉江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运用共同缔造理念,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扎实做好乡村建设“六件事”,将农村污水治理作为小流域综合治理“关键工程”来抓,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率达90%以上,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开展“厕所革命” 因地制宜建设污水收集处理站

走进郧阳区青山镇琵琶滩村4组,群山环绕,绿意盎然,山下汉江水静静地流淌,一座座村屋临江而居,就连青砖碧瓦的环保公厕也自成一景。

“今年将家中旱厕拆除,改造成水冲式的厕所,门前坡下建了一个微型“污水处理站”,左右邻居的污水都通过管网进入污水站处理。以前,一到夏天,旱厕就臭得很,垃圾四处堆,污水靠风吹,苍蝇漫天飞。现在厕所干净了,空气清新了,门前污水没有了,环境也跟着变好了。”村民鲁富平笑呵呵的说道。

“浇肥只需打开三格化粪池小盖板,浇水用净化后的水,非常方便!”村支书赵久平指着一套小型污水处理设施介绍说,“这是我们正在推广的‘四件套’改厕模式。它不仅能有效解决旱厕污水排放难题,而且净化过的水可用于农业灌溉等。”

对分散居住的农户实行统一规划,推广“旱改水”厕所革命,即“水冲式厕所+三格化粪池+沉淀池+小湿地”的“四件套”改厕模式。目前,琵琶滩全村90%家庭实现户户污水不直排、无异味,汉江流域段已实现集居区、分散农户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设置禁养专区,牲畜集中养殖

来到村7组马沟集中安置小区,汉江水绕村而过,只见成片金黄色的油菜花,通村路干净整洁。一片和美乡村的景色,这里闻不到臭味、看不到污水。该小区共安置村民60户。过去每家每户在房屋旁边建猪舍,盖羊圈,搭牛棚、喂鸡鸭,且大多以散养为主,任由坡地吃草,江边喝水,牲畜粪便、猪舍外溢的污水直接流入汉江,既污染村庄环境,又影响河流水质。

按照汉江流域综合治理工作要求,对临江村民划定禁养区,为满足村民养殖需求,远离水源保护区,后撤至山洼区角设置畜禽圈养“专区”,供村民集中养殖畜禽。同时,市审计局为“专区”配套建设了污水收集处理站一座,垃圾集中分类亭两座,标准版旅游公厕一座。“养殖废水和污水经过收集处理后,环保部门根据实时监测数据达标后才可以排放。”村民王永林说。

整治人居环境,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市审计局来驻村,首先把我们的机耕道修好了,水泥路还修到家门口,原来下地干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生泥,现在路通了,小货车也能开回来了,出门方便的很。”三组村民赵久明高兴地说。

进驻琵琶滩村以来,市审计局党组高度关注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驻村工作队户户走到,了解民情,发动群众共商共建,把群众最关切的出行困难作为第一件实事好事来办,听说市审计局要组织修建断头路、机耕道,有的群众自觉的拆院墙,腾退菜园支持修路。陆续修建机耕道、断头路9公里,全村一户以上实现户户通,彻底告别泥巴路,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制定琵琶滩村三年植树规划,每年在春秋两季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市审计局组织全局机关干部、村民100人次,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在通村道路两旁、闲置的荒坡,村舍房前屋后分别种植枇杷树、银杏树、桃树、柏树,见缝植绿,倾力打造“花果山”,用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

“在路边、荒山种上树,又整理一片果树基地,山变绿了,生态环境变好了,我们在这里浇水、除草、修枝、施肥,村集体增收,个人还能挣到务工收入”一组村民龚元成手指着眼前的果树说道。

目前,市审计局在市、区、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协调发改、环保、农业、林业、交通等部门,立项目、筹资金,倾力帮扶全村7个小组实施户改厕220户,新建改建旅游公厕12座,增设垃圾分类亭12处,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站4座,建设梨树、柿子树果园基地一处,面积近300亩,全村种植枇杷树、松柏树等各类果树苗木7000余棵。

道路整洁,青山绿水;乡村美丽,生活和美,生态环境的改善,为打造区A级景区,创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奠定了基础,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贾海涛)